舞韵戏墨相辉映,共探艺术文化教学新路径

发布时间: 2025-04-16 发布人:

4月2日,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调研组由教导科副科长张磊老师带队, 一行6人来我校开展文化教学专题调研。两校围绕“新高考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创新”“文化课与专业深度融合”“信息化赋能精准教学”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。党总支副书记刘爱香和公共文化科相关教师出席,我校公共文化科副科长陆晨主持会议。

活动伊始,我校公共文化科综合组与英语组教研组长赵莹、余雅婷老师围绕课程体系架构、师资配置优化、教学理念创新及常态化教研机制建设等方面展开系统阐述,全面呈现舞蹈学校文化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。随后的交流环节中,四位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立足学科特色,聚焦“跨学科融合”“信息化赋能”等主题,以案例解析、经验提炼等形式展开深度分享,现场互动频频,亮点纷呈

跨界融合:学科边界在艺术课堂中消融

朱晨曦老师展示了英语教学与舞蹈专业的深度融合。在“Act out the story”环节,学生需用肢体动作演绎课文段落,如通过旋转表现“圆”的概念,或模仿四季校园活动。她引用“VARK学习风格模型”,针对芭蕾舞学生偏好动觉学习的特点,设计小组协作、课本剧表演等活动,真正实现“文专一体,以动促学”。
尚积娟老师则以数学与舞蹈的跨界实践惊艳全场。她以“圆”为纽带,将芭蕾舞《天鹅湖》的旋转轨迹、民族舞手臂画圆的韵律融入数学课堂,让学生在舞蹈的律动中理解圆的特性,轻松掌握周长公式。
技术赋能:数据驱动精准教学
陶畅老师结合“激光杯”说课比赛经验,强调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。她通过多媒体平台增强互动性,利用戏曲元素设计教学篇目,展现了信息化教学的灵活性与创新性。
朱晨曦老师进一步分享了信息化技术在全流程教学中的应用。课前通过“雨课堂”发布预习任务,以益智游戏激活思维;课中实时抓取学生填空题数据(如寓言故事《蚂蚁与蚱蜢》),动态调整教学重点;课后设计数字化投票(如角色性格评价),深化文本理解。“数据让教学从‘经验驱动’转向‘精准导航’。”她总结道。

质量闭环:以诊改促教学长效提升

卢歆老师系统介绍了我校语文精品课程的教学诊改实践。通过“八字形质量改进螺旋”模型,从课程设计、实施到反馈形成动态闭环。她以数据分析为例,展示了如何根据师生反馈优化教学内容,并呼吁“将诊改意识渗透到每一堂课中”。

陆晨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在教诊改过程中准备材料,完善各项工作总结的详细过程。同时,他也分享了在教诊改现场访谈环节中如何围绕“八字形质量改进螺旋”模型来提升教学实效,强调要以案例的形式呈现“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”的螺旋上升过程。

活动反响共筑艺术教育新生态

此次调研中,两校教师就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挑战展开热烈讨论,戏校教师高度评价我校的跨界实践与信息化探索,认为“这些案例为艺术类文化课教学提供了范式”。同时,舞校教师也真诚希望学习戏曲学校在课题申报、课程设置、高考复习等环节的实践经验。双方约定未来在资源共享、联合教研等方面





上一篇:下一篇: